原标题:勇攀高峰 追求卓越 全面开启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回首奋进岁月,航天发展成就斐然
6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跨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
从1970年长征一号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年6月3日长征三号乙发射风云四号B卫星,我国在轨卫星规模和综合应用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通信、气象、海洋等卫星技术迭代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从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到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再到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航天员长期驻留;从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首次完成绕月探测,到2020年嫦娥五号采样返回,探月工程全面实现“绕落回”,我国空间技术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变成现实。
6月9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组合体正在转运至发射区。新华社发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征五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大幅跃升。以东方红五号为代表的新一代卫星平台实现了我国卫星技术从跟随到并跑、领跑的转变。嫦娥四号在全球首次实现月背软着陆,嫦娥五号圆满实现月球采样返回,中国空间站建设大幕开启,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并开展巡视勘察……这些科技成就成为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建设航天强国,历史经验弥足珍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航天事业发展,将航天强国建设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筹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对航天重大工程进展致电祝贺,并会见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参研参试人员代表。这些重要指示批示系统阐释了航天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引领性、指导性,为建设航天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建设航天强国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内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条件下,党中央作出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决策。65年来,航天事业始终沐浴着党的关怀和厚爱,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分专项、火星探测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与跨越。实践充分证明,我国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实现新的跨越,最根本的依靠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是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贺电中指出,嫦娥五号任务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国航天人多次刷新攀登科技高峰的世界高度。航天工程系统复杂、技术密集、综合性强,每次重大任务的成功,都是跨部门、跨地区、跨专业至少数千家单位协同攻关、共同奋斗的结果。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注重市场机制作用,充分激发各方面科技力量创新活力,为航天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大支撑。
弘扬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是建设航天强国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航天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几代航天人的无私奉献,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在航天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中国航天人勇于挑战、追求卓越,天问一号任务一步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创造了国际上火星探测的新纪录,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是建设航天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创新,愿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让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探索宇宙奥秘,促进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使命。要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理念与宗旨,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在航天领域的交流合作,在工程研制、科学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进人类航天事业的共同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开启航天崭新征程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世界航天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空间科学正孕育着重大发现,空间技术快速迭代突破,空间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深空探测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太空经济成为新兴经济业态。世界主要航天大国不断加强航天领域顶层规划、政策引导、资金投入,谋划实施“阿尔忒弥斯”计划等一大批航天重大创新工程,大力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全力构筑太空领域竞争优势。当前,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为应对国际形势变化、满足国内发展需要,中国航天必须不断提升自主可控的创新发展能力、聚焦前沿的科学探索研究能力、强大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有效可靠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科学高效的现代治理能力、互利共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强化航天科技战略力量,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更强内生动力,强化航天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加快发展先进工业技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试验应用。以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为契机,强化航天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定不移走自主可控、自主创新发展道路,聚焦航天事业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综合发力,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发挥重大工程牵引作用,提升航天综合实力。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战略方向和关键领域,推进实施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重型运载火箭等重大工程。围绕进一步提升我国进出空间、利用空间、认知空间的能力,加快谋划国际月球科研站、太阳系边际探测等新方向,带动多学科多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群体性突破,有效提升我国航天综合实力。
优化航天产业布局,培育发展新动能。结合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航天高端制造、空间信息应用等区域性产业集群,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扩大国家采购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的范围,加大政策支持,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商业航天健康有序发展。提升行业治理水平,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航天政策法规体系,为航天活动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强化政策协同配套,促进产融一体、研用一体。
增强经济社会服务能力,支撑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公益性共性产品和社会化个性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差异化供给政策体系,加强卫星数据产品与服务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防灾减灾与应急响应、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深度应用,助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推动航天先进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领域各行业渗透融合,推进从技术研发、试验应用向产业推广、商业化运营转变,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传承发扬航天精神,壮大航天人才队伍。深挖以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为代表的航天精神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传承爱国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航天基因,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宝库。聚焦高精尖新领域,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航天人才发展格局。
促进航天合作交流,增进人类共同福祉。持续提升空间基础设施、商业发射等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积极推动航天产品、装备与服务出口,支撑国家政治外交大局。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构建新型国际合作平台,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打造航天国际合作新标杆。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建设航天强国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航天人手中。航天全线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使命、强化担当、锐意进取、追求卓越,以优异成绩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为建成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