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三十年·一片林
来源:新华社    作者:黄博涵 张端 黄博涵 周牧    发表时间:2021-03-12 08:39:05

1.jpg

   3月9日,洪晓春(前)和妻子黄淑萍在瓦上管护站林区内巡山护林。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2.jpg

  3月9日,在瓦上管护站林区内,洪晓春测量自己亲手种植的树木。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3.jpg

  3月9日,黄淑萍(左)和洪晓春在巡山护林途中休息。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4.jpg

  3月9日,在瓦上管护站,黄淑萍(左)和洪晓春在厨房内做饭。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5.jpg

  3月9日,洪晓春(左)和妻子黄淑萍在瓦上管护站林区内巡山护林。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6.jpg

  3月9日,在瓦上管护站林区内巡山护林途中,洪晓春(前)在上陡坡时拉着妻子黄淑萍。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7.jpg

  3月9日拍摄的歙县桂林国有林场瓦上管护站(无人机照片)。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8.jpg

  3月9日,在瓦上管护站林区内,黄淑萍(右)在巡山护林途中将一片饼干递到洪晓春嘴里。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9.jpg

  3月9日,在瓦上管护站林区内,洪晓春(左)和黄淑萍在巡山护林途中休息。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10.jpg

  3月9日,在瓦上管护站林区内,黄淑萍在巡山护林时摘了几朵野樱花。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11.jpg

  3月9日,在瓦上管护站林区内,洪晓春在巡山护林途中喝山泉水解渴,并把喝光了水的水壶重新灌满。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12.jpg

  3月9日,在瓦上管护站林区内,洪晓春(左)和妻子黄淑萍测量自己亲手种植的树木。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13.jpg

  3月9日,在瓦上管护站林区内,洪晓春(左)给去年栽种的树木培土。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14.jpg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1991年洪晓春(右)和妻子黄淑萍的结婚照(资料照片);下图为:3月9日,洪晓春(右)和妻子黄淑萍在瓦上管护站拍摄的合影(新华社记者黄博涵摄)。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发

15.jpg

  3月9日,洪晓春(右二)和黄淑萍(右一)在歙县杞梓里镇农合村向村民宣传森林防火常识。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16.jpg

  3月9日,在瓦上管护站,洪晓春(左)和妻子黄淑萍与女儿打电话。

  安徽省歙县桂林国有林场水竹坑分场瓦上管护站,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今年5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夫妻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

  1991年,22岁的洪晓春和黄淑萍新婚不久,就主动要求前往瓦上管护站工作。当年,管护站不通车、不通电,吃的用的要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运到山上。“当时年轻,想着多吃点苦,锻炼一下自己,待个三五年就下山。”洪晓春说。

  夫妻俩刚到管护站时,站里的职工有十几名,后来都陆续离开。原本只打算干三五年的洪晓春也好几次面临调动的机会,他都选择了坚守。“这片绿水青山是几代护林人的心血,我们要把它守护好,不能出一点意外,”洪晓春说。

  巡山护林是夫妻俩的日常工作,背上竹背篓,装上干粮和水,拿着砍刀和锄头,一趟巡山线路来回20多公里山路,走完需要近10个小时。除了野外巡护,夫妻俩还常年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30年过去了,洪晓春夫妻俩当年亲手栽下的树木日渐成材,他们二人却慢慢变老,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妻俩说,他们把这片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守护一辈子。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最新推荐

桂有技能•产业振兴——百色市2023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成功举办

桂有技能•产业振兴——百色市2023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成功举办

10月30日至10月31日,百色市2023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百色工业技工学校成功举办,来自全市12个县(市、…[详细]

点击排行

近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