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格又名黄广扩,壮族,1957年12月生,德保县那甲镇那甲街人,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家,马骨胡制作工匠,集马骨胡制作艺人、马骨胡乐曲作者、马骨胡乐器演奏员于一身,被誉为自治区级为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壮族马骨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黄一格早年进人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曾在德保龙光中学任音乐教师。1976年9月起,在德保县壮剧团担任马骨胡首席演奏员。1980年起,开始研究制作马骨胡,其制作的马骨胡,作工精细,外形美观,音质稳定。马骨胡是弦擦类民族器乐,形制式样跟北方二胡差不多,由琴头、琴轴、琴杆、千斤、琴弦、琴皮、琴筒、琴码、琴托、弓杆、弓毛等11个部位组成,相传最初用矮马腿肱骨做琴简,马骨胡因此而得名、其音质高亢,音色清亮,经久耐用,琴筒不会因天气变化而变形而音质受影响。在壮剧中使用马骨胡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不仅使唱腔与主奏乐器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相互成趣,还凸现了马骨胡的独特韵味,给人以幽默诙谐风趣的听觉感受,同时也为壮剧剧情和人物的感情变化作了生动的烘托。在壮乡人的眼中,马骨胡是壮家人的心灵之琴,演奏的是心灵之曲,传递是心灵之声。
黄一格在马骨胡改造与制作上独树一帜,他制作的中音马骨胡被公认为改造后马骨胡的代表:琴筒是用马、牛、骡的大腿肱骨切片后拼粘而成,圆形,筒体适当增大,克服了用原骨做筒体过小、共鸣不足的缺陷,因而其音色既保持了清脆明亮,又兼有圆润、柔美的特质,表现力很强。在琴筒的改造方面,黄一格独辟蹊径,中音琴筒所用的骨片数量长度不固定,随独奏或伴奏需要而定。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量身定制。琴筒的改造,对琴杆弦轴有新的要求。琴杆和弦轴都是用木质坚硬的铁木制作,手工非常精良,把位增加到四把位,音域也加宽了。此外,他已经研制出大筒套小筒的新式琴筒,改善了共鸣条件,高中音更协调,更圆润,音色更为丰富,表现力、穿透力更强。2013年10月,黄一格制作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作品《壮族马骨胡》乐器荣获 “八桂天工奖”铜奖。目前,他还研制低音马骨胡,主要是在琴筒上做文章。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田林等各艺术院校、艺术团体都前来向他定制购买马骨胡。黄一格为传承发展马骨胡艺术,曾自发组织业余壮剧团下乡演出,深受群众欢迎,经常深入周边市、县(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和教学培训,还编写了《马骨胡基础教程》,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系统介绍马骨胡的演奏技法及实际应用。
为了讲好壮乡故事,传播好壮乡声音,使马骨胡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黄一格演奏马骨胡乐曲、编写马骨胡曲子,其演奏的马骨胡乐曲有《壮乡春早》《右江两岸好风光》《壮山马铃响》《壮乡情》等100多首,参与合作编的曲子有《壮乡韵》《岜椎谣》《喜看我的呀哈嗨》等20多首。黄一格在研究马骨胡演奏与编曲时,常将其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曲、壮剧等戏剧伴奏,也将其独特的音色融入到新式民乐、流行音乐、说唱音乐中,或与常规民族管弦乐队、西洋管弦乐队、电声乐队等各种形式的乐队进行组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摸索与乐队组合的最佳结构,不断拓宽马骨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之路。